郭沫若为何会选择将骨灰撒在大寨

[复制链接]

今晚,在手机中偶尔翻到一则旧闻:1978年6月12日,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北京去世,追悼会竣事之后,他的骨灰被带到大寨,挥洒在山野之间的梯田里。
这条短短的消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。为什么一代文学巨匠死后骨灰既没有进入象征身份职位的八宝山,也没有落叶归根送回故乡四川乐山,而偏偏选择了撒在大寨?
原来,这是郭若沫自己的选择。郭老生前就留下一份遗嘱:“我死后不要生存骨灰,把我的骨灰洒向大寨,肥田。”
大寨,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感到生疏,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它却是家喻户晓的一面旌旗。
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,这里本来是一个非常贫苦的小山村。当国家做出农业相助化的决议后,大寨社员们以费力奋斗的精神创造了无数古迹。
1965年,党和中央发出了“农业学大寨”的标语,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带着科学家们深入到大寨,看到大寨发扬费力奋斗、的精神,将一个穷山恶水,几近寸草不生的盗窟,打造成了生气勃勃的山村,在郭沫若的心田留下了永世的震撼。
郭沫若之以是果断要求在自己百年之后把骨灰洒在大寨,让人感到不测,可过细研究汗青资料,又感觉这也在情理之中。
他爱大寨,大寨人的乐观与淳厚使他感念。大寨人质朴善良,即便过着费力的生存仍旧积极乐观,怀揣着优美的空想,笑对人生。他非常喜欢这种让民气旷神怡、没有钩心斗角的纯朴。安眠在如许一个心灵云云干净纯粹的地方,大概他以为能更加安稳。
骨灰洒在大寨的那一天,大寨的社员们自觉聚集在虎头山为其送行。
他爱大寨,大寨人的骨气和毅力让他敬仰。大寨固然落伍封闭贫苦,但这里的人却拒绝了国家的接济,盼望独立更生依赖自己的双手改变面目,他们不给国家增加负担,如许的骨气和毅力让郭沫若敬佩不已。大概正是如许的感情的牵引,才让他选择安葬于此,与勇于奋斗的大寨人永世在一起,能时时重温他所倾慕的辛劳却充实。
他爱大寨,大寨人的拼搏的精神让他震撼。一代又一代的大寨人依赖着自己的双手打拼,创造了中国农业史上的古迹。他们这种坚持不懈怀揣抱负独立更生、费力奋斗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郭沫若,更是让他难以忘怀。将自己永世留在了大寨的梯田中,与自己热爱的地皮和精神融为了一体,是一个文人末了的光彩。
郭沫若曾经说过:“春天没有花,人生没有爱,那还成个什么天下。”大概大寨,就是他所说的充满了纯粹爱的地方,以是即便破落也犹如繁花似锦,成为了他心目中最优美的天下,安眠于此,想必郭沫若老师也能得到纯净与安宁。
现在,泼洒郭沫若骨灰的虎头山,已经成了旅游景点。1992年11月16日,郭沫若诞辰100周年之际,大寨村在虎头山上为他立了碑,上书“郭沫若同道永垂不朽”七个金灿灿的大字,成了虎头山的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